標題:
巴赫《无伴奏大提琴组曲D小调第二首》(马友友演奏)
[打印本頁]
作者:
koko
時間:
2011-9-18 14:23
標題:
巴赫《无伴奏大提琴组曲D小调第二首》(马友友演奏)
[youku]http://player.youku.com/player.php/sid/XMTc5MDQwMTI=/v.swf[/youku]
先贴一段整个组曲大体规律的介绍:
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,除了依照「阿勒曼舞曲-库朗舞曲-萨拉班德舞曲-小步舞曲-吉格舞曲」的标准组合模式外,最前面都加上前奏曲,此外在每首组曲的第五段上它也略加变化,例如第二号采用小步舞曲,第三号则采用布雷舞曲
第一段前奏曲(Praeludium):一般的组曲并没有前奏曲,但有时作曲家因需要会在组曲前加上前奏曲当作开头,以这阙无伴奏大提琴曲正是这样的情况。前奏曲是由带有两个带有对比性格的主题所构成的完备形式。是一种即兴的自然性格,强调分解******、音阶进行、自由展技,有点像是具有热身功效的曲子,用以唤起组曲中的后面几首舞曲。
第二段阿勒曼舞曲(Allemande):是一种古老日耳曼(德)的舞曲,速度中庸多为四四拍子而且不改变节奏,两段式,前、后两段的长度几乎相等。主要特征在于兴奋感十足、充满装饰的主旋律上。在一首组曲中,它往往是约定成俗的开头曲。
第三段库朗舞曲(Courante):是一种三拍子的法国舞曲,通常比一般的日耳曼舞曲速度快,由于每小节的强音经常会变动,因此听起来比阿勒曼舞曲更为轻巧、快速,更具有流动力。同样为两段式,前、后两段的长度相同。
第四段萨拉邦德舞曲(Sarabande):十七世纪西班牙一种三二拍或是三四拍子的舞曲,给人的感觉是缓慢庄重。与其它舞曲最大的不同,在于它少用流动性的声部,而着重在以稳重的和声结构缓缓推展。同样是两段式,通常后半段的时间较长,因此有时后半段还再分成两段。后来,它成为奏鸣曲慢板乐章的前身,尤其是海顿时期的奏鸣曲最为明显。
第五段正如同我前面所说,在这套作品中是较多变化的,其中第一、二号采用的小步舞曲(Menuetto),这种舞曲后来广泛地使用在交响曲、奏鸣曲上,同时也是组曲中众多舞曲形式唯一被纳入交响曲系统的舞曲,形容一种优雅的跳舞。第三、四号采用的布雷舞曲(Bourree),布雷的原意就是「振翅」,是一种快速振动的感觉。第五、六号采用的嘉禾舞曲(Gavotte)则是当时相当流行的宫廷舞曲,放在组曲中通常是紧接着萨拉邦德舞曲,也是两段式。
第六段吉格舞曲(Gigue):是流传于英国民间的古老舞曲,绝大多数为三拍子系统,具有活泼快速的性格。也有人说这是源自意大利西西里的节奏,众多主题间常常彼此模仿出现,两段式而且长度相当一致,第二段从主题模进开始,通常放在最后当成整首组曲的终曲。
在当时有的组曲形式会在舞曲之外,还加上抒情曲、变奏曲,或在基格舞曲之后加上夏空舞曲,但巴赫采取的是标准的古典组曲形式,因此并未添加这写曲子到组曲中。 接着说一下2、3两首,省略了前面提到的曲式: 第二号D小调:1.较慢的中板,音阶主题的发展。2.中板,2段体。3.有力的快板。4.极慢板。5.小步舞曲两首。6.两段体。 第三号C大调,这一首规模最大,第五首布列舞曲很有名:1.庄严的快板。2.快板,2段体。3.庄严的,2段体。4.萨拉班德。5.布列舞曲两首(1.C大调适中的快板,2.C小调,2段体)
歡迎光臨 HFL (http://hksune.com/)
Powered by Discuz! 7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