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題:
舒曼《狂欢节》(阿劳演奏)
[打印本頁]
作者:
koko
時間:
2011-9-22 22:30
標題:
舒曼《狂欢节》(阿劳演奏)
[youku]http://player.youku.com/player.php/sid/XMTg0MzQ5ODg=/v.swf[/youku]
《狂欢节》,此钢琴套曲完成于1835年,这一年舒曼二十五岁。后来在1837年的一封信中,有下面一段关于这首乐曲的记事:"这一系列乐曲,似乎全部是为某一特别的目的而写的。……ASCH是波希米亚的一个小市镇的名字,在此不但有我在音乐方面的朋友,同时很有意思的是,在我的名字中也有这个字在内(SCHUMANN)。曲名是日后才附加上去的。"
ASCH这个小市镇,位于波西米亚与萨克森的国境的附近。至于舒曼为何要引用这样一个小市镇,后人认为有如下的缘由:1834年春,一个男爵封·弗立肯,把他的女儿艾尔奈丝黛妮带到莱比锡的音乐教师威克(即舒曼的老师)家里,目的是要他的女儿在此学习钢琴。艾尔奈丝黛妮当时芳龄十七岁,舒曼曾对她十分有好感,不久两人双双堕入情网,而且还有意结婚。然而,艾尔奈丝黛妮的父亲不同意这两人结合,最后终于把女儿带回家里。舒曼曾一度离开莱比锡去追寻这位少女,结果未遇而返。此后,这一恋爱经历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,永远消失了。
全部套曲由二十一首小曲组成,每首乐曲附有标题来标示其内容。各首小曲的标题依次为:1.前奏;2.皮埃罗;3.阿尔列金;4.高贵的圆舞曲;5.欧塞比乌斯;6.弗罗雷斯坦;7.妖艳女子; 8.回答;9.蝴蝶;10.跳舞的字母;11.贾琳娜;12.肖邦;13.埃斯特列拉;14.相认;15.潘塔隆和克隆宾娜;16.阿勒曼德舞曲;17.帕格尼尼;18.倾诉;19.散步;20.休息;21.大卫同盟进攻凡夫俗子的进行曲。这一套曲虽然是舒曼最早期的作品之一,却已经显露出这 位浪漫派音乐大师超凡的音乐天才。各具特色的二十一首小曲都堪称精品,反映出舒曼在作曲方面的水准。
本曲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,它的问世,在当时不仅仅标志着一种崭新的"浪漫主义钢琴曲"的出现,更表现出作者在艺术方面勇于革新的批判精神。
克劳迪奥·阿劳
智利钢琴家。1903年2月6日出生于奇廉(Chillan)。母亲是一位业余钢琴家。阿劳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,4岁时就能视奏弹出贝多芬奏鸣曲的一个乐章。5岁时举行了第一次独奏会,先后在奇廉与圣地亚哥登台演出,并进入圣地亚哥音乐学院师。8岁在圣地亚哥正式登台举行独奏会。两年后智利政府为他提供出国学习的费用,他得以在柏林随施特恩音乐学院教授克劳泽(Martin Krause)学习。在此期间先后获伊巴赫奖和霍兰德奖。1914年在柏林举办了首演音乐会,从此开始演奏生涯。此后在德国和北欧巡回演出,获得了一系列比赛大奖,并与尼基什、富特文格勒等知名指挥家合作。这使他蜚声乐坛,被誉为神童。1921年起,在南美、英国、北美等地演出。1925年受聘为施特恩音乐学院教授,执教一直到1940年。1927年获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大奖。此后在世界各地访问演出,包括苏联、柏林、墨西哥城和圣地亚哥。1940年在圣地亚哥创建了一所钢琴学校。1941年定居纽约,从事演奏及教学。1947年起先后到奥地利、南非、以色列、印度、日本、布拉格、布达佩斯等地旅行演奏,誉满全球。1965年、1968年、1972年访问亚洲。1979年获美国籍,但同时保留了智利籍。1991年6月9日逝世于奥地利的米尔茨楚施拉格(Mürzzuschlag)。
阿劳多年接受德奥正统教育,演奏带有浓厚的德国风格,纯正严谨,含蓄内在,并融入个人深刻的理解和情感。尽可能地理解作曲家的意图,在此基础上让想象力升华和飞跃。他擅长贝多芬作品,特别是表现它的力量。
歡迎光臨 HFL (http://hksune.com/)
Powered by Discuz! 7.2